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在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我校組織了25支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其中,2支廣東省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首批優秀項目團隊,3支省級重點團隊,11支校級立項團隊,共計300余名師生圍繞支教義教、實地調研、鄉村振興、創新創業、關愛幫扶等主題,奔赴12個省市及中山各街道鎮區,用雙腳丈量田間地頭,用青春朝氣感悟社會發展,用實際行動助力鄉村振興,開展豐富且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7月7日,2023年廣東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出征儀式在華南理工大學順利舉行。我校作為全省8所高校代表之一,上臺領取了由團省委頒發的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實踐基地牌匾。
結合院校特色,深化校地合作
藝術設計學院“尋·展古村落”團隊與中山市沙溪鎮圣獅村結對共建并簽署框架協議,積極推進廣東省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首批優秀項目“尋·展古村落——中山僑房建筑及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行動”,對村內僑房等文保級建筑進行修復及活化,挖掘圣獅村歷史文化優勢,聚焦村內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節日等,通過文創產品開發、鄉村景觀更新改造、公共藝術展覽、互動裝置、街拍影展、藝術沙龍等形式持續開展了文化產品發掘,助力古村落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旅游活化。
▲《尋·展古村落——中山僑房建筑及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行動》項目
“粿小粄”團隊開展的廣東省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首批優秀項目“潮客味道——用速凍力量傳播非遺美食”,與揭陽市揭西縣良田鄉、河婆街道結對共建并簽署框架協議,通過走訪調研,以“工藝傳承+模式創新”的方法,采取極鮮速凍延長馃粄貨架期,將潮客文旅融入產品包裝設計,讓潮客美食配“潮衣”。
▲《潮客味道——用速凍力量傳播非遺美食》項目
此外,由22名學生組成“揚帆計劃”實踐團前往中山市教體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掛職見習活動,協助市教體局各科室完成文件撰寫、資料整理、材料審核、數據錄入等工作,活動已連續開展10余年,提高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具有較高的育人實效。
深入走訪調研,服務社會發展
“青峰”志愿服務隊赴肇慶市封開縣開展“助學貸款政策宣傳”“鄉村振興建設調研”“紅色基地歷史學習”等項目;計算機學院青年韶華隊與經貿學院“農惠貫通”團隊分別赴清遠市英德市和汕尾市陸豐鎮開展調研學習與拍攝宣傳活動,面向鄉民開展直播培訓,拓展鄉民技能、推動鄉村振興;管理學院“青鳥信使”實踐服務團赴四川省德陽市羅江區,對當地青少年網絡語言行為發展現狀進行多維度調研,助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生態。
電子信息學院電子之光創新實踐隊赴中山火炬零壹共創孵化器有限公司,通過調研、宣傳、商討等多種形式為企業提供產品營銷方案及建議,幫助孵化基地的小微企業擺脫營銷困境;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社會實踐團隊赴中山市各街道社區,就社區治理如何實現數字化轉型、黨建如何引領基層治理等主題開展調研,為社區提高群眾滿意度和治理效能建言獻策。
▲青峰志愿服務隊
▲電子信息學院電子之光創新實踐隊
▲計算機學院青年韶華隊
立足文化底蘊,探尋振興之路
“匠心拾遺”實踐團前往沙溪鎮厚山村、圣獅村,石岐張溪村,在荷花池畔與親子家庭閱讀分享,厚山武術館學習拳法,廣悌張公祠品嘗沙溪特色美食,圣獅村參觀村史展館、穗豐農業園,張溪村調研龍舟文化、體驗扒龍舟等,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的瑰麗和以文化旅游賦能模式下的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經貿學院“笑望云起”團隊赴河源市漳溪畬族鄉感受與宣傳畬族獨有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設計學院桂南筑夢實踐隊赴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脊鎮大寨村,通過走訪瑤族服飾制作技藝示范戶,旅訪龍脊梯田、參觀龍勝云端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探尋馬海村的古法造紙技藝,探索“特色+文化+旅游”經濟發展之路。
▲藝術設計學院桂南筑夢實踐隊
關愛留守兒童,守護“幼苗”成長
“匠心拾遺”實踐團在中山市石岐開展“非遺潤童心·文化共傳承”龍舟文化主題活動,讓參與的留守兒童感受到龍舟等傳統非遺文化的魅力;機電工程學院“筑夢童心,歡夏之行”與“曙光相遇,仲夏之行”志愿服務隊赴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向小朋友們開設了手工、繪畫、音樂、舞蹈、體育等課程;計算機學院七彩筑夢團隊已連續5年赴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開展暑期夏令營,通過寫信、支教、制作手賬等方式與小朋友們保持聯系;材料與食品學院馬拉薪火隊赴湛江市廉江市塘蓬鎮中心小學,經貿學院“滿天星”志愿服務隊赴清遠市陽山縣大崀學校,分別送上德智體美勞基礎性課程與防震減災、應急救護、消防安全等安全教育類課程,讓小朋友們度過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暑假。
▲“匠心拾遺”實踐團
▲機電工程學院志愿服務隊
▲計算機學院七彩筑夢團
▲經貿學院滿天星志愿服務隊
我校學生在今年暑期社會實踐中充分體驗國情社情民情,切身感受到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重要意義,接下來,將繼續走進鄉村、深入基層,以青春的熱情和智慧,更好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為社會主義事業和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初審(一審):白晨
復審(二審):陳思華 賀金龍
終審(三審):譚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