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教育、科技、人才單獨成章進行一體部署,把三者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統籌推進,一體推進實施“三大戰略”,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充分體現了教育觀、科技觀、人才觀的辯證統一,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的深刻把握。
高校是教育陣地、科技重地、人才高地的結合體,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職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將起到關鍵性的支撐作用,這是新時代新征程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課題。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耙灾袊浆F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都離不開教育和人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根本在于教育。一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在教育上也是如此。中國教育體量為世界之最,面對如此龐大而復雜的教育體系,我們必須汲取各國現代化和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教訓,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扎實推進教育領域關鍵問題的解決,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二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國式高等教育現代化,必須加強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必須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重點,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創新能力。要主動面向世界知識前沿,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人類發展重大問題,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知識創新能力。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理論創新。主動面向行業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自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推動高校服務方式轉變,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
科技驅動,動力之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成為國與國之間博弈的核心戰略。一是要強化基礎研究,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在百年奮斗歷史征程中,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在新時代新征程路上,堅持“四個面向”,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破解技術領域難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二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為建設科技強國而奮斗。推進高等教育數字化,培養創新型人才,增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面對全球數字經濟帶來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全面轉型升級,持續加強自主創新。數字教育為高等教育提質創新和內涵式發展賦能。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實現價值重建、結構重組、程序重造和文化重構,助力構建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新生態,推動培養以能力培養和價值觀的形成為核心的創新型人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人才強國,興邦富民。當今世界的科技競爭是人才競爭和教育競爭,推動科技創新取得更大進步,需要人才的重要支撐。沒有強大的人才隊伍作為基礎,科技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明確了人才強國戰略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新要求新任務,人才強國要求提高自主培養質量,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科技和人才離不開高質量教育體系,中國要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要成為世界重要的科學中心和人才中心,首先必須成為世界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打造世界一流創新高地,最終成為世界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統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正是順應世界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和高等教育中心轉移的理性選擇。
變局蘊含著新局,“大變局”可能開新局。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統籌建設是“破局”和開新局的關鍵。為此,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戰略統籌實施將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塑造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作出重要貢獻。
新征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黨的二十大指明了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方向。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打通從教育強、人才強到科技強、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高質量發展通道,著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合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實現,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作者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郭俊,中共黨員,碩士 )
初審(一審):李綺晴
復審(二審):張遠秀
終審(三審):譚茵華